2025年9月6日(星期六)晴
我,科研圈外普通人,带着“科学家精神到底‘酷’在哪儿?”的疑问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·1M报告厅。

两个小时后,
我把“科学家精神”
拆成了3个动词
...
——第一个动词:较真——
主讲人:杨亮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监督二处处长、副研究员。

杨亮《弘扬科学家精神,严守科研诚信底线——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建新功》主题宣讲
杨亮老师火力全开,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多起学术不端案例,提供虚假信息,贿赂、请托、利益交换、剽窃他人成果......现场安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,那些丑恶行径就像刺眼的“毒瘤”,让人直呼受不了!
科研诚信的红线,谁碰谁“凉凉”!
“科学的第一步,是敢于把‘好看’撕给所有人看”,科研人要对实验数据“较真”到底,反复复现验证,容不得一丝虚假,如此成果才能站得住脚。
我在笔记本郑重写下第一个动词:较真。
——第二个动词:扎根——
主讲人:田波,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
田波《从世界第三极出发的科研攻关路》主题宣讲
“让高原天路,不再难行”。往返青藏高原的田波老师,带领团队立志用十年时间,只为实现“将天堑变天路”的梦想。
“自己做台阶,自己去攀登,一步一个脚印。”屏幕上闪过2004年唐古拉山口的老照片:风雪中,他和同事正用钢钎在冰面打桩,风把雪吹得横着走。
温度仅-1.2℃,他说:“只要温度升高,这段路基就会变成泥潭。”“我们每测一次沉降,就把名字写进路基——将来路烂了,先烂的是我们的名声。”这担当,太硬核!
第二个动词出现:扎根。
——第三个动词:接力——
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,科研资源的获取和保障面临诸多困难,如果是你,该如何应对?
我突然想到了“接力比赛”。
杨亮老师负责第一棒,把假数据拦在起跑线;田波老师跑第二棒,把路修到山脊。
而我们——
是第三棒接力者,让这条“科研路”在50年后依旧平整。
第三个动词落地:接力。

散场后,我领取了一张明信片,正面是中国科学家先辈,背面空白。
我把“较真、扎根、接力”写在上面,
一旁同来参加活动的高中生看到后,脱口而出:“我会加上‘相信’!”
没错,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脚踏实地的接力者。
我又加一行小字:
第四个动词——还有相信。

走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,我把明信片放进书包里,抬头望向天空,深呼一口气,像被暖流击中,心里那叫一个热乎。
下次再有人问我“科学家精神‘酷’在哪里”,我就掏出这张明信片:
较真、扎根、接力,以及永远相信下一代会把路修得更远、更扎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活动现场风采




传承赓续
共赴下一场主题宣讲
2025年,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携手全国学会、省科协、高等院校及出版社等,围绕“科学家的家风·学风·作风、抗战中的科学家、科技工作者讲科普”,在全国多省市开展60场主题宣讲活动,并首次面向各团体组织、企事业单位、高校等提供“点单”服务,推出专家资源预约,特色活动申报等功能,实现宣讲内容、形式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,让更多人有机会聆听可亲可爱的科学家故事!
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