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湘斌

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副院长/主任医师

常驻地址:北京

宣讲题目:从“跟跑‘’西方到首创“中国方案” 开创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新方法

宣讲内容简述

本报告主要讲述,先天性心脏病(先心病)是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,其发病率为0.7%~0.9%,我国现存患者约400万例,每年新出生患儿约16万例,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。为了让患儿获得创伤更小、效果更好的治疗,我国医学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走上了微创介入治疗之路。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从底层技术到手术器械、设备甚至术式创新,我们都一直在追赶西方。”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潘湘斌坦言。如何实现从“跟跑”向“领跑”的转变,并惠及更多患者呢?潘湘斌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长期的攻关,在国际上首创以超声替代放射线引导介入治疗的新方法,实现了“不开胸、无放射线、不全身麻醉”治疗。基于此,该团队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两代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。

个人简介

潘湘斌,男,1979年出生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,国家卫健委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控中心主任,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,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,内外科双博导,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,美国胸外科医生协会(STS)、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协会(SCAI)及美国心脏病学院(ACC)外籍资深专家。   潘湘斌教授在新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,完成了“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”、“二尖瓣微创介入腱索修复术”、“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植入术”等多项新技术,其中十五项技术被查新为国际首次报道。其主持研发的“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”处于国际领先地位,不但解决了放射线及造影剂带来的医源性损伤,而且降低了对医疗资源的依赖,甚至可以通过门诊手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该技术不断攻克更多的疾病,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方法学,国家卫健委质控中心于2017年为该技术颁布了临床应用指南。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。 得益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巨大的平台优势,潘湘斌医师带领的复合技术团队成为创新拔尖团队,临床治疗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,其本人多次作为国际学术会议表演示范手术并亲赴法国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土耳其、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场手术、传授中国技术,不但在国内培养了一批新技术人才,而且培训了一批来自亚洲、欧洲及美洲的新型介入医生。近年来共主持国家“十三五”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,拥有二十余项国内外专利,部分专利已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,在中国及欧洲取得医疗器械上市许可证,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价值。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、宋庆龄儿科学奖、北京市科技新星、北京市创新拔尖团队负责人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、国家“创新人才推进计划”创新领军人才、全国“创新创业”好青年、“白求恩”式好医生等奖励及称号。

注册
申请专家资源
宣讲团入驻
申报须知
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