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6日,一场科学家精神宣讲会在甘肃科技馆进行。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用平实而又激昂的话语,向来自全省的新一批50名“飞天英才”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历程、家国情怀以及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。
黄建平以身作则,活跃在荒漠、旱区的气候研究一线。荒漠从不是绝境,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。他身体力行,坚持培养根植于西北、服务于基层的人才。黄建平院士分享了团队在西北荒漠的科研实践:带领团队徒步荒漠、攀登高原、穿越冰川,克服艰苦环境建成首个国际水准的气候观测站。通过将地域劣势转化为科研优势,他在半干旱气候变化机理、沙尘气溶胶影响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,发表论文近300篇,被引用超1.7万次。他激情盎然地说:“把学问做在大漠里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,鼓励学生直面挑战、勇于探索。
黄建平院士详细介绍道,“我们通过建立气候监测站点、发展高分卫星数据系统、输出中国的防灾理念,帮助了很多国家。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中国声音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更响亮,更是切实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。”
黄建平院士深知,教育是一切科研事业的根本。宣讲会上,他特别提到“培根铸魂、立德树人”的重要性。他为学生们编写教材、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,并以身作则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“我的学生中,有三分之一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,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栋梁之材的含义。即使在西北,我们依然可以培养出一流科研人才。”黄建平感慨道。
科学家精神,从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黄建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。从他与袁隆平、屠呦呦先生的对话中,他深切感受到了“坚守、热爱、奉献”的深刻价值。他说道:“因为热爱,我们默默耕耘在最缺人的地方;因为热爱,我们用行动展现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。每个人只要坚持不懈,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,就能在任何情况下追寻梦想、创造价值。”
黄建平院士的讲座结束时,全场掌声雷动。他为学生们种下的不只是科学梦想的种子,更是对家国情怀、责任担当和将地域劣势化为未来优势的深刻启迪。
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