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包头,万物蓬勃生长。为传承科学家精神,厚植爱国情怀,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教育集团近日开展 “学习袁隆平,做一粒好种子” 科学家进校园活动,引领师生走进 “杂交水稻之父” 的传奇人生,在感悟创新与奋斗中汲取成长力量。
01
人物介绍
邓华凤博士
邓华凤博士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“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”团队带头人、首批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、首批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,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。
02
讲座内容
上世纪 60 年代,当国际学界断言 “水稻无杂种优势” 时,袁隆平以一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为起点,踏上了挑战权威的征程。他在稻田中寻得首株雄性不育株,顶着压力发表《水稻的雄性不孕性》,即便被质疑 “浪费经费”,仍带领团队扎根田间,以 “南繁北育” 的艰辛实践打破理论桎梏。从三系法到两系法,从超级稻亩产 700 公斤到冲刺 1350 公斤,他始终以 “科研如跳高” 的信念攀登,让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从跟跑走向领跑。
袁隆平的创新智慧里,藏着 “敢为人先” 的勇气与 “脚踏实地” 的坚韧。面对两系法研究因温度受限的困境,他提出 “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于 23.5℃” 的策略,独创核心种子生产程序,让技术突破瓶颈;90 岁高龄仍奔波于试验田,他用 “知识 + 汗水 + 灵感 + 机遇” 的箴言,诠释着科学家的奋斗哲学。而 “禾下乘凉梦”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 的背后,更是他胸怀天下、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。
从 “盐碱地” 到 “丰收田”,从 “一粒种” 到 “万担粮”,袁隆平用一生诠释了 “种子精神” 的真谛。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教育集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引导师生以科学家为榜样,做敢于有梦、勇于创新、甘于奉献的新时代 “好种子”,让袁隆平精神在北疆校园生根发芽,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!